這些天來,當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潮席卷我國大江南北的時候,在凱城的街頭,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卻給人無限的暖意。
是的,在年末歲初,紅色燈籠總會讓人感到溫暖,讓人充滿無限的希望。
回顧2017
剛剛過去的2017,對於我們的國傢來說,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開啟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新征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邁上80萬億元人民幣的臺階……
剛剛過去的2017,我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全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0.05萬人,在脫貧攻堅上又邁上堅定步伐……
那麼,對於我們個人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2017故事,無論這日子曾經多麼地不平常,對於個人來說,它就變成瞭實實在在的生活,即使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們當中有的住進瞭新房子,有的迎來瞭新生命,有的有瞭新工作,有的深山裡的村寨通瞭水泥路……一切皆可感恩和祝福。
滿滿都是獲得感,滿滿都是正能量。
這是我們敢於向往,敢於爭取,敢於改變的結果。
當一個個夢想在過去一年裡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繼續風雨兼程,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姿態,向著幸福前行。
2017,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有什麼收獲?
先來看看這段視頻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2017故事
↓↓↓
我的2017
2017年
我生瞭第二個孩子
王麗萍,80後,現在一傢事業單位上班,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兩歲多,小兒子2017年6月出生。
“一個小孩太寂寞瞭,2017年我們傢最大的收獲就是有瞭二寶。”王麗萍說,其實,敢生二胎,除瞭經濟有保障外,還要感謝公公婆婆。兩位老人一直跟他們住,幫助照顧孩子。“生大女兒時,經常因為養育問題發生婆媳矛盾,其實都是些小問題,比如用尿不濕、喂葡萄糖水之類的。婆婆喜歡憑經驗,我喜歡看育兒書,難免有沖突。後來逐漸達成共識,婆婆開始接受新觀點,我也不那麼教條主義。生小兒子後,養育方面矛盾少瞭很多,就像老人說的那樣,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心態放松瞭,更能享受育兒的樂趣。”
王麗萍表示,“從一傢三口變四口,傢裡從一曲獨奏變成交響曲,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以前,伺候一個孩子洗漱睡覺,晚上9點後我還能上網玩一會兒;自從有兩個孩子,我幾乎每天10點半才能把他們哄睡,自己也累得倒頭就睡。現在上班的時候,兩個小孩都由爺爺和奶奶帶著。爺爺和奶奶年紀都大瞭,兩位老人要同時照看兩個孩子。我現在有一些同事朋友也像我們這麼做,好處是我和愛人能安心工作,不必為孩子操心,壞處就是累壞瞭爺爺和奶奶。”
因此,對於生二孩,王麗萍認為,經濟基礎好,雙方老人身體好,是可以要的,但她建議等老大五六歲後再嘗試再生一個。另外,想要二孩的年輕父母們一定要考慮雙方老人的因素。
雖然有著這些“甜蜜的煩惱”,但在王麗萍看來,二寶的到來,傢裡的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弟弟,弟弟!”1月20日,在王麗萍傢,兩歲多點的大女兒在還沒有完全會說話之時,叫起弟弟的聲音卻異常洪亮。“無論上班多麼辛苦,在照顧兩個孩子過程中有多麼勞累,當見到他們姐弟倆後,一切的煩惱都煙消雲散瞭。”
鏈接
根據州衛計委的統計,全面二孩實施後,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底,我州常住人口出生數約5.3萬人,其中,政策內二孩出生數約為3.04萬人,二孩政策內出生數占常住人口總出生數的比例為57.81%。
2017年
我成為一名大學生
2017年9月,張益萍在父母的陪伴下,充滿期待地走進瞭貴州醫科大學。和所有新生一樣,未來五年,她將在這裡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1月22日,記者來到位於凱裡市開懷街道龍井村五組的張益萍傢,因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她傢陳舊矮小的磚房外墻上掛著凱裡市精準扶貧幫扶聯系卡,上面寫著“因學致貧”。就是在這間又小又破的房子裡,已經走出瞭兩個大學生,姐姐今年即將大學畢業。
看見我們,坐在火爐邊陪奶奶看電視的張益萍有些羞澀:“開學那天,和父母坐在去貴陽的車上,我既興奮又忐忑。我終於真的成為大學生瞭。”張益萍的父親患有糖尿病,她之所以選擇學醫就是因為爸爸身體不好,覺得傢裡真的需要一個醫生。
“父母十分支持我們求學進取,2016年高考失利後,爸爸媽媽並沒有因為傢裡窮讓我放棄學業,依舊鼓勵贊成我繼續努力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說到上大學的學費,張益萍說:“我上大學獲得瞭很多助學款,因為是精準扶貧學生,減免瞭我的學費3880元;我還有一張貧困學生銀行資助卡,每月可得200元生活費;另外我還得到瞭5000元的泛海助學金。”
鏈接
2017年以來,黔東南州爭取到各級各類資助資金12.03億元,資助學生188多萬人次,其中含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金2.42億元,貸款學生38836人。上級下達我州2016-2017學年第一批和第二批教育精準扶貧資金11750.499萬元,經教育扶貧部門核準,資助貧困學生4659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31675人、中職生4632人、大學生10288人,發放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資金11470.702萬元。爭取到上級下達我州2017-2018學年第一批教育精準扶貧資金6096.327萬元。
2017年
我領到瞭“兩保一孤”理賠金
1月19日,天柱縣身患重病的貧困戶王國和剛剛結束瞭在縣醫院兩個多月的治療,回到位於邦洞街道坌溪村的傢中。躺在床上的王國和,精神不錯,旁邊的收音機正播放著音樂。
王國和今年58歲,是一位殘疾孤寡老人。1986年11月的一天,26歲的王國和在公社的煤礦挖煤時,突然礦洞發生塌方,頂上的巖石落下來砸到瞭他的腰上,造成下半身嚴重損傷(肢體一級殘疾),至今癱瘓在床30多年,多年來靠哥哥王國環、嫂嫂陳桂蘭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靠領取特困供養金度日。
屋漏偏逢連陰雨。2017年,王國和被診斷出膀胱腫瘤等疾病,巨額的開銷讓這個原本貧窮的傢庭,更是雪上加霜。在哥哥王國環的帶領下,王國和先後到縣醫院和州醫院治療數次,雖然治病的醫藥費已由國傢醫療保障政策全部兜底,但是傢裡已經沒有路費和生活費給他再去治病。
正在王國和兄弟倆為路費和生活費一籌莫展的時候,2017年10月18日,州社會救助管理局、天柱縣民政局、天柱縣人壽保險分公司為王國和送去瞭2萬元“兩保一孤”重大疾病保險理賠金,解決瞭他無錢治病的燃眉之急。王國和因此成為我州首例獲得“兩保一孤”保險理賠患者。
躺在病床上的王國和時不時隨著廣播裡的歌曲哼唱兩句,他告訴記者,現在病情已基本穩定,回傢再慢慢療養,等過幾天侄子、侄媳從廣東回來後,也該殺一頭豬準備過年瞭。“多虧瞭黨的政策好,我才能夠去治病。我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大傢!我對你們感激不盡!”王國和激動地說道。
鏈接
我州以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州“兩保一孤”特困人員購買商業保險,解決農村特困人群患大病重病無力承擔自付費用難題。通過運用商業保險機制,使“兩保一孤”特困人員得到瞭“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慢性病救助、商業保險”的五重保障,有效遏制瞭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發生,該政策的實施,將惠及我州19.49萬貧困群眾。截至2018年1月24日,我州針對“兩保一孤”特困人群開展保險理賠366人次,支付保險理賠金252.26萬元。
2017年
我有瞭穩定的工作
“托政府的福,我現在也有瞭穩定的工作。”黃平縣重安鎮群眾工作站的服務崗位上,入職一年的王姐一邊麻利地忙著手裡活,一邊笑呵呵地對記者說。
王姐叫王芳,黃平縣重安鎮人,傢有五口人,父母都是在傢務農的農民,全傢的經濟收入基本就靠丈夫。2017年之前,她沒參加工作的經歷,每天都在傢裡帶孩子,做傢務。近年,孩子到縣城讀書,她想出去打工,但是又放心不下年邁的父母。
“你可以試著報個名,參加公益性崗位考試。”瞭解到王芳的就業願望,到她傢走訪的鎮幹部給她詳細地講解瞭公益性崗位的招考政策,並指導她網上查詢公益性崗位,於2017年1月報名。2017年3月,王芳通過瞭公益性崗位安置的面試考試,正式到黃平縣重安鎮群眾工作站入職工作。
“還好有瞭公益性崗位安置這個好政策,讓自己能在傢附近就業。”王芳說,這個真的要好好感謝政府。現在的她,從單位步行到傢,僅20分鐘路程,新工作不僅實現瞭她的就業夢,為傢裡增加瞭一份收入,還讓她能很好地照顧好傢裡的父母。
如今的王芳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崗位,她說,現在每天都過的很充實,每天在自己的崗位上遇見不同的人,對自己的眼界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有時能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為此她感到很高興,就像當初得到政府的幫助一樣,她說隻有在人困難的時候得到的幫助才能真的銘記於心。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是真的在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幫人民群眾解決問題。
鏈接
公益性崗位是指直接涉及社會公共利益領域的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都是為維護社會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環境提供服務,使廣大民眾都能從中受益。同時,此種崗位相對於一般技術崗位要求更低,主要包括瞭各級政府投資開發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設施維護、社區保安、保潔、保綠、停車看管等;各級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服務崗位。
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是我州2017年的十件民生事件之一,僅黃平縣就新增安置人員43人。各級政府和城鎮社區開發的公益性崗位,為就業、再就業困難的失業人員提供瞭臨時性的公益服務工作,使他們獲得相應的服務報酬。
2017年
我住上瞭新房子
在麻江縣金竹街道仙壩村的國道邊,有一棟120平方米的灰色嶄新平房,房子的正面有一扇紅色的雙開防盜門和兩扇黃色木門。灰色房子的側邊另外有幾間灰磚修建的平房。這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正炳的新房子。
1月22日,王正炳又起瞭個大早,刺骨的寒風怎麼也吹不滅他心頭的火熱,他準備用過年前的這一個月時間再去打工掙些錢,不想閑在傢裡。“新房子蓋好瞭,又舒服、又寬敞,給兒子娶媳婦也算有個像樣的地方瞭”王正炳邊收拾行李邊說:“我要出去做一個月的工,好再掙些錢回來存著以後給兒子娶媳婦用。”
王正炳是麻江縣金竹街道仙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窮,此前一傢三口一直擠住在一間不足25平方米且已發黑傾斜的破舊木房裡,蓋新房子對他來說想就是夢想。而這個看似無法實現的夢想卻在2017年成為瞭現實。
“去年12月初搬傢那天,我都哭瞭。一分錢沒出,就住上新屋,全村我是最後一個危房改造戶瞭!”說起當初村幹動員他拆舊房蓋新房,王正炳就苦笑:“當時說我是屬於貧困戶一級,危房改造財政補貼資金有35000元。但我一年難得攢2000元,我也拿不出剩下的錢啊,那時我還有點不願意修,認為這新房子怕是住不成哦!”
除瞭這棟120平米的新平房,王正炳傢通過農村“三改”政策,另外擁有瞭寬敞明亮的廚房、整潔衛生的廁所的浴室,與那120平米的新平房一起組成瞭一個小院,這就是王正炳的新傢。
1月22日中午,記者接到王正炳的電話,他已經坐上開往廣西南寧的車。“吳記者,我去南寧做活路去瞭,過年才回來。明年我準備多喂幾頭豬,我兒子要結婚,我去打工多少找點錢,回來把他的房間裝修漂亮點,到時也來喝一杯喜酒哈……”
在他囉嗦、沒有邏輯的言語中,有中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有對國傢惠民政策的無聲感激。
鏈接
2017年,省級下達黔東南州農村危房改造39952戶,其中四類重點對象戶37000戶,一級危房12651戶,二級危房14002戶,三級危房10347戶。其他危改戶2952戶,其中一級危房1475戶,二級危房1477戶。對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的對象戶並同步實施“三改”即改廁、改廚、改圈。目前全州農村危房“危改”累計開工建設100%,竣工率100%。
2017年
我們小寨通瞭公路
臘月的清晨,寒風刺骨,天氣幹燥。坐落在冷屏山間的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小寨,靜靜地等待著他鄉的遊子。放眼望去,一條長約2.5公裡的盤山公路穿梭於村寨之間,從山頭一直蜿蜒至村口。
1月22日,記者來到五福村,聽到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要致富,先修路。”這也是五福村的村民們多年以來的最大期盼。2017年2月,“組組通”的“陽光”終於照進瞭這個小山村。
這一年,對五福村的村民們來說是道路通行的“幸福年”,對50歲的老黨員張玉文來說是回報傢鄉、建設傢鄉的“開元之年”。
張玉文是地地道道的五福村人,他雖然個子不高,身材瘦小,但在交談的過程當中,言語間充滿著自信,眼神裡散發著光芒。以前因為交通不方便,傢裡人常常需要徒步走到公路邊,才能乘車到鎮上趕集,來回一趟將近一天的時間。逢年過節需要置辦年貨,更是來來回回多次才能置辦齊全。
談及傢鄉的變化,張玉文說:“這兩年,村裡開始動工修路,組與組之間基本實現通行,村裡還開通瞭去鎮上的營運車。現在,我們直接在傢門口就可以坐車去鎮上”
高興之餘,張玉文告訴記者,2017年10月份,他運用二十多年來外出打工所學到的經驗和技術,在村裡投資建設瞭一個織造廠,準備帶動傢鄉的父老鄉親們就業致富。“廠裡大部分都是大型設備,單憑人力很難運進廠裡,必須借助機械吊機吊進去。早在多年以前,我們就考慮過回鄉建廠,為傢鄉做點貢獻,但是由於交通不便,道路狹窄,機械吊機無法進到村裡來。現在路通瞭,設備很快就安裝上瞭,過完春節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投產瞭。”
路不通,老百姓出行不方便,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瞭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隻有解決瞭老百姓出行困難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鏈接
2017年,省下達我州“組組通”公路建設目標計劃為3646公裡,溝通1402個30戶以上村民組。2017年實際完成路面3681公裡,圓滿完成瞭2017年省委、省政府下達的計劃任務。
(本報記者 楊勇 王聲錦 楊峰 吳浩 吳敏 潘信屹 實習生 廖方舟)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