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類是地球古老的居民,她們與人類一道,繁衍生息在這個藍色星球上。正是這些快樂的精靈,以她們特有的矯健身姿和婉轉歌喉,為自然萬物共有的傢園增添瞭無限生機和詩意。
在小興安嶺這處世界著名的優良生態環境中,有鳥類近三百種,其中更不乏中華秋沙鴨、白頭鶴等珍稀物種。她們依水、依山、依林築巢棲息,繁衍後代,用勤勞參與著小興安嶺的生態平衡,用快樂張揚著林都伊春的青山綠水。
讓我們跟隨攝影傢的鏡頭,一起觀鳥,愛鳥。關註鳥類,保護野生動物資源。
——編者
雁形目 > 鴨科 > [河]鴨屬
ANSERIFORMES > Anatidae > Anas formosa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描述
描述:雄鳥:中等體型(42厘米),頭頂色深,紋理分明的亮綠色臉部具特征性黃色月牙形斑塊。多斑點的胸部染棕色,兩脅具鱗狀紋似綠翅鴨。肩羽形長,中心黑而上緣白。翼鏡銅綠色,臀部黑色。雌鳥:似白眉鴨及綠翅鴨,但體略大且嘴基有白點;臉側有白色月牙形斑塊。
虹膜-褐色;嘴-灰色;腳-灰色。
叫聲:雄鳥春季發出深沉的wot-wot-wot似笑叫聲。雌鳥發出呱呱的低叫聲。
地理分佈
分佈范圍: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產地不確定:阿富汗。
旅鳥:孟加拉國、法國、香港、印度、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馬耳他、緬甸、尼泊爾、荷蘭、巴基斯坦、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泰國、烏茲別克斯坦。
繁殖於整個東西伯利亞地區,西到俄羅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極海岸,南到貝加爾湖,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日本南部,偶爾到印度東北部地區。
分佈狀況:繁殖於中國東北的小型湖泊。在華中和華南的一些地區越冬,偶見於香港。此鳥的種群數量在近20年急劇下降。
生活習性
習性: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從中國南方越冬地開始往北遷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達中國華北和東北一帶,4月末幾乎全部離開中國,春季遷徙期長達1個多月之久。秋季於9月中旬進人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量遷徙出現在10月中下旬,也有遲至11月初還停留在中國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整個秋季遷徙期亦持續近2個月之久。遷徙時常集成數十、數百隻,甚至多達千餘隻的大群。
白天常成小群或與其他野鴨混群遊泳或漂浮於開闊的水面休息,夜晚則成群飛往附近田野、溝渠或湖邊淺水處尋食。聲音嘈雜,叫聲洪亮而短,似‘mog, mog’或‘lok, lok’,很遠即能聽見。
主要以輪葉藻、柳葉藻、菱角、水草等各類水生植物的芽、嫩葉、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常到收獲後的農田覓食散落的稻谷和草子,也吃螺、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黃昏和晚上。覓食地多在水邊和附近原野和農田。
別名俗名
俗名:巴鴨 黑眶鴨 黃尖鴨 晃鴨 王鴨 眼鏡鴨 元鴨
攝影 孫祥海 拍攝地點:伊春市伊春區
圖文來自:伊春鳥類攝影圖鑒
編輯:燕子